Top – 繁体中文

概述

  川端家園是一座歷史建築,位於日本北關東群馬縣藤岡市,在連結東京和京都的歷史道路「中山道」旁。北關東曾是領先日本現代化的絲綢產業中心。川端家族以養蠶起家,在生絲貿易中獲得成功,從江戶時代後期到昭和時代建造了許多精心設計的建築物。現今,其中19棟建築被註冊為日本政府指定的「有形文化財產建築」。其中,「主屋」是主要的生活空間,而「別墅」是為貴賓建造的。 這兩座建築被一個花園所包圍。此地以往被稱為「一町豪宅」(一町大約是一萬平米),包括倉庫,水井和稻荷神社等,其中大部分被政府登記為文化資產。然而,它的輝煌基本上沒有被注意到。部分原因是它被兩道門和兩道牆緊緊與外界隔離,另外的原因是它實際上是個私人住宅。

  川端家園另有個特別的一面。現在的主人蔡兆申和他妻子嘉子,為這所家園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來自中國大陸的蔡兆申,出生於台灣,目前仍是一位活躍的量子物理學家。蔡嘉子是川端氏的後裔,曾在美國學習室內設計。兩人數十年如一日,以充滿熱情與活力,盡心,盡意,盡力的改造,將已荒廢破舊不堪的建築群,脫胎換骨,恢復了昔日因絲綢貿易致富,所建造的輝煌燦爛莊園外貌,而新的室內裝潢設計更是獨一無二的。往々文化財產建築大多數都只是供人參觀的建築,而川端家園卻也是一個家,一個表達了主人的富於創意的生活哲学的家。

建築

  在川端家宅院內有19棟註冊的有形文化財產建築。本節介紹了仍作為住宅使用的「主屋」和作為客房建造的「別墅」,以及兩道門。

主屋

  川端家園以往被稱為「一町豪宅」,這裡是其正房。建築面積為218平方米。它被部分改造成兩層建築,以應對養蠶業的發展,從確保養蠶室通風的塔樓中可以看出養蠶農舍的特點。 另一方面,該建築反映着當前主人的個性。如果你驚訝主屋前院的巴厘島式水池,一旦進入房子,你很快就會忘記它。室內景觀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變化無窮。創造出了一個內部含大量信息而複雑的空間,無論你怎麼看,都不會感到厭倦。傳統和創新,開放和密集,以及融合了不同感覺的廣泛的懷舊情緒。 這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空間,不能僅用建築或室內設計的專業知識來解釋。主人不但擁有對文化財産的尊重和喜愛,並且在它上加上了新的詮釋,賦予它前所未有的形式。

別墅

  闖過大門和中門後,在花園的中心位置能看到的就是接待客人的別墅。建築面積為131平方米,宏偉的結構,兩層樓的歇山頂,象徵著過去絲綢業的繁榮。使用了大量的優質木材和金屬工藝品,細密精緻的室內装飾,有很多地方可以欣賞。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庭園的窗景, 能欣賞不凡的四季庭園景色,令人感到喜悅。因為被兩層圍牆帶來的隱密性,此建築直到現在還不為公眾所知,這真是一個奇蹟。

  明治時期(1868-1912)日本曾成為世界最大絲綢產品出口國家。川端家園位於其産業的核心區域,在同一個時期由絲綢獲得了巨大成功和財富,後來又涉足銀行業。我們可以窺視這個家族當時的威望和豐富的文化氣息。為了保持安全,後來在此屋四周新裝了現代的金属・玻璃門窗,但還完整地保存全了原來的木製門窗。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從威尼斯進口的吊燈用在純日本式建築中。這是對傳統進行的新詮釋和挑戰。然而與主屋不同的是,這種解釋並沒有延伸到建築本身的改變。作為川端家園象徵的別墅,其核心的原形一直被忠實地保留著。在這川端家園,文化資源的維護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

大門

  大門朝東,建於明治時代,與別墅約在同一時期。全由欅木頭建造,懸山式屋頂鋪設瓦片。外側天花板是一個鏡面天花板,沒有檐椽,而內側天花板是一個精緻的檐椽天花板。大門的右手邊是一個警衛小屋。過了大門後最先能看到的是前院中的水池以及主屋,而別墅可以在右手邊,與內牆一體的中門後面看得到。

中門

  中門是約在1939年,與內牆一起建造的,具有數寄屋風格(日本茶室的營造法式)的建築。從中山道進入小巷,穿過大門,前花園和中門,你會發現二層樓的別墅,被一個大的日本花園包圍。其規模與様貌相和中山道沿線的樸素風景截然不同。中門是通往這個華麗古典世界的閘道。

室内設計

  川端家園與其他文化財產建築的最不同之處,在於其室内。在招待客人的別墅,以及兩座足以讓人立即居住的舒適倉庫(均為有形文化財產),文化財產建築本有的內在魅力和主人積累的豐富文化生活的審美觀之間,保持了完美的平衡。只有川端家園才能提供如此的空間體驗。室内反復出現各種形式的馬裡亞諾-福爾圖尼的絲綢吊燈,各種鳥籠,日式空間放置的西洋沙發,以及偶爾出現的主人親手製造的手工作品(質量很高,很難說是自作的)都是令人難忘的點綴。

  在主要生活空間的主屋内,這種室内設計表現的嘗試更被大膽地展開。一面保持着建築原來的結構,同時在室内竪起新的牆體,厚厚的牆中在各處開了各様口子,並挿入了一個四面開放的樓梯。創造了一個開放而多變的空間,光是在裡面走動就很興奮。室內是充滿刺激求知欲的空間,家具,織物,色彩方案,牆面裝飾,藝術作品,綠植和小玩意,都是用大量的智慧和熱情準備的。最吸引人的往往是蔡嘉子的繪畫。有時作為藝術,有時作為視覺陷阱,這些圖像被自由自在的繪制在牆壁,門,柱子,椅子,墊子,和其他地方。主屋的內部和外部都顯示了兩位主人的個性,以至於彷彿這是個天才用盡創造力作出來的藝術品。

  主人與文化資產之間的緊張關係,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川端家園是一種「活的文化資產」,與博物館的玻璃櫃展覽截然不同。在考慮到保持・利用文化資源的各種可能性時,這個家園正提供著另類的典範。

– 主屋的内部 –

歷史

  絲綢業給川端氏帶來了繁榮。 遺憾的是,關於川端一族的成功的詳細資料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但為什麼這樣的文化資產會在這個地方形成? 這方面的原因,可以由解讀該地區與絲綢行業的密切関係來推測。

  自從日本在明治時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絲出口國以來,絲綢業成為了一個核心產業,長期支持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群馬縣自江戶時代以來,養蠶業一直很興旺,而且由便利的交通,成為了生絲的集散地而繁榮起來。並通過富岡絲綢廠和鐵路網等國家投資,成為日本絲綢業的中心。 許多人不僅在生產方面獲得了成功,而且在買賣和出口貿易方面也獲得了成功。川端氏一族的過去,也可以也在這種歴史的奔流中窺視。以下是一個更詳細的整理。

 

故事

  在現代歷史的浪潮中,蔡兆申出生在一個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文人家庭中。後來他在東京長大,立志成為一名建築師,但為了尋找更廣闊的世界,他在加州伯克利和紐約州石溪學習低温量子物理,並成為了物理学者。出生在川端氏家的嘉子也曾在美國生活過,熟悉了各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活習慣,建築,文學以及藝術。她這様培養出來的審美觀應用在室內和花園設計等生活方式,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相識而結婚之後,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更豐富了他們的世界觀。兩人將大量的時間和熱情,投入到年久失修,無人居住的川端家園的重建工程上。這是一個奇跡般的地方,誕生於這塊經由絲綢與世界曾交匯過的土地。然而它在不為人知中,慢慢地在失去它的光輝。兩個新主人擁有豐富的世界觀,能夠理解這個地方的魅力,對它進行改造並使其復活,從而能使這個歴史遺産傳給當代人們。除了蔡兆申和嘉子,沒有其他人能給川端家園注入這様新的活力。 今天,在他們一起度過了那麼久的主屋旁,放置了一座塑像,旁有一面花崗石碑,上面刻印着追憶蔡嘉子的碑銘: 



聯系

  川端保全社負責管理川端家園並保護其文化資產的價值,同時我們正在考慮如何利用它來開展各種活動。如果你對採訪或組織活動感興趣,請在這裡聯系我們。
電郵:
info(at)kawabatake.jp

*請將(at)換成@後發送至該郵箱。